国务院审议通过《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》加快推动产业、能源等绿色低碳转型
国务院总理李强11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,研究加强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工作,审议通过《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》和《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》。
会议强调,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,再接再厉、久久为功,扎实深入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。要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加快推动产业、能源、交通等绿色低碳转型,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,切实增强发展潜力和后劲。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大气污染防治,进一步加强知识普及和政策宣传,主动回应社会关切,营造共同促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良好氛围。
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接受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,过去十年,我国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取得非常大的进展,一些行业甚至已经进入超低排放,但末端治理能继续提升的空间比较小。下一步,空气质量改善要与能源、产业和交通运输的结构调整和低碳转型相结合。
我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
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注意到,《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》文件被提及已久。
今年7月,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“权威部门话开局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,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,空气质量改善取得了历史性成就。
他表示,从2013年到2022年,我国在GDP翻了一番的情况下,PM2.5平均浓度下降了57%,重污染天数减少了93%,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。与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,我国PM2.5浓度仍下降了15%,优良天数比例提高了1.3个百分点,空气质量明显改善。
在这场发布会上,黄润秋同时提到加快推动出台《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》。几个月后,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《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》。
马军表示:“我国从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到《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》,再到如今,空气质量治理历经近十年。这十年,我国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,如今我国站到了新的起点。下一步思考的是后续该怎样继续推动。因此,现在有了《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》这一新文件,我认为该文件对深入落实打好蓝天保卫战,推进相关后续工作都很重要。”
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注意到,前文所提及的两大文件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领域的两份重量级文件——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和2018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《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》。
加快推动产业、能源、交通等绿色低碳转型
马军认为,经过这些年的治理,我国大气污染问题已经发生明显转变。到去年,我国PM2.5平均浓度下降了57%,重污染天数减少了93%,比较明显的一个现象是,很多城市已经逐渐从雾霾频发、重污染天气频发的局面,转为蓝天白云渐成常态的状态。
“不过根本性的拐点还没有到来。对一些重点地区来说,空气质量依然会很大程度受到气象因素等影响。包括今年秋冬季以来,受不利气象条件及疫情防控调整后经济活动恢复的影响,我国部分地区大气污染有所反弹。这些都提示我们处在新的起点也不能放松,不能有松一口气的想法,仍需要继续推进空气质量改善。”
会议还强调,加快推动产业、能源、交通等绿色低碳转型。对此,马军表示,这一工作正好可以与双碳工作结合起来,“实现‘双碳’目标,本就需要在产业、能源、交通领域进行绿色低碳转型,而这些产业又与空气污染问题同根同源。”
那么,如何保障在深入推进产业、能源、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方面,从源头解决大气污染问题?
生态环境部今年曾表示,要持续推进散煤治理,将确保群众安全过冬、温暖过冬放在首位,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,配合财政部持续对纳入试点的城市给予中央财政资金支持,指导重点区域推进平原地区散煤清零;推动农副产品加工、种植养殖业、农村生活散煤清洁能源替代。
另外,以公共领域用车为重点推进公交、出租、物流配送、轻型环卫等车辆新能源化发展;以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清洁运输要求为切入点,广泛构建新能源重卡应用场景,为新能源重卡行业发展提供新动能。
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执行副主任周春接受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微信采访时进一步表示:“我国环境状况日渐转好,一系列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。其中,清洁取暖贡献很大。”
周春提到,截至2022年底,我国北方地区清洁供热面积达到179亿平方米,清洁取暖率达到75%,提高40个百分点,完成了既定的清洁取暖率70%的目标;替代散烧煤1.5亿吨,替代率达75%,对北方地区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贡献率达30%以上。